一、全民补课的荒诞剧场:从 “提分工具” 到 “集体焦虑税” “双减” 后的地下补课市场,像一个被按下快进键的魔幻剧场。课时费翻着跟头涨成三位数,家长们攥着缴费单挤破头,仿佛手里捏着的不是补课费,而是孩子未来的 “入场券”。有人调侃:“现在不补课,就是把孩子往淘汰席上推。” 可推到哪里去呢?推到硕士博士送外卖的新闻里,推到 “考了满分却不知道为何而活” 的迷茫里。
90 年代的孩子在田埂上跑、在巷子里闹,没那么多补习班,却也长出了各自的筋骨。如今的家长却坚信:“没手机游戏短视频的年代才能出人才。” 但人性的玩性从未改变 —— 不过是从前爬树掏鸟窝,现在捧着手机刷视频。真正让家长焦虑的,或许不是孩子玩得太开心,而是自己在教育的迷雾里,弄丢了 “成长” 的坐标系。 把成长比作划船,学科学习本该是握在手里的桨,而补课却成了船舷上刻下的愚蠢标记。多少家长盯着成绩单上的数字,像盯着罗盘上的指针,以为只要分数涨了,船就一定在向前划。可现实是:孩子补会了二次函数,却学不会如何面对失败;刷完了五三真题,却搞不懂自己为何而学。
《为什么长大》里写:“成长更多关乎勇气而非知识。” 但现在的补课狂潮,正在把教育异化成一场 “知识填鸭大赛”。我们让孩子背着沉甸甸的书包,却忘了给他们装一颗敢于判断的心脏。就像那些跑外卖的高学历毕业生,不是输给了知识储备,而是输在了 “我该如何选择人生” 的勇气上。当补课把 “提分” 刻成唯一的刻度,我们其实是在告诉孩子:“你的价值,只配用试卷上的红勾衡量。” 补课像一剂见效快却副作用极强的药。家长买个心安,老师赚个课时费,孩子呢?可能收获了几分成绩,却丢失了对学习的好奇心。就像《山月记》里的悟净,五年奔波于不同 “医生” 之间,最后发现自己 “一点也没变聪明”。多少孩子在补课班里重复着这样的循环:换老师、刷题、分数起伏、继续补课,直到把学习熬成一场疲惫的苦役。
更荒诞的是 “有成绩无结果” 的困局。成绩上去了,升学通道却越来越窄;学历变高了,就业选择却越来越迷茫。当补课把孩子的自驱力消耗在 “必须考高分” 的恐惧里,他们最终学会的,可能只是如何服从规则,却从未思考过:“我为什么而学?” 就像刻舟求剑的人,盯着船上的标记越久,越忘了剑早已沉入河底 —— 真正的成长,从来不在成绩单的红线上。 悉达多在俗世沉沦后,最终在河边开悟;悟净跟着唐僧取经,才慢慢找到道的方向。这告诉我们:所有的成长,都需要自己蹚水过河。家长若抢过船桨拼命划,孩子可能连 “该往哪划” 的思考都被剥夺了。
不补课,我们能做什么?或许该先放下 “提分焦虑”,把目光放回生命本身:
- 给孩子一把真实的桨:让他们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学会思考(比如规划一次家庭旅行、打理零花钱),这些 “无用” 的实践,比补课更能滋养判断力;
- 在河边种一棵树:与其盯着船舷的刻度,不如陪孩子看看河岸的风景 —— 观察一只蚂蚁搬家的耐心,比刷十道奥数题更接近 “生命教育”;
- 承认迷路的权利:就像河流会有漩涡,成长也会有迷茫。允许孩子暂时 “原地打转”,比逼着他们 “必须前进” 更接近成长的真相。
教育的本质,本是帮孩子在河流中找到自己的航向。而现在的补课狂潮,却让太多人在 “刻舟求剑” 的荒诞里,把船划进了死胡同。当我们终于意识到 “分数不是成长的全部”,或许该做的,是把船桨还给孩子,让他们自己去感受水流的方向 —— 哪怕会迷路,哪怕会绕弯,但至少,他们在划向属于自己的生命河道。
毕竟,长大不是为了成为 “分数最高的人”,而是为了成为 “敢为自己掌舵的人”。 |